作者 陳宗憲
中央研究院院區原來有不少棵大棵的肯氏蒲桃,會結滿整樹的果實,
味道像較酸的櫻桃。大部分的樹集中在細生所後面,中研市場旁的密
林,很少被人注意。果實成熟後都餵了鳥,大概是其中的一隻排便到生
態池溪流區。
去年四月時,我得到的訊息是這幾棵樹不在將跨領域大樓的開挖範圍
內。最近幾天工地在進行移樹整地,我在4月27日經過時看到光溜溜一
片,才注意到這幾棵樹(和周遭密林)已經變成一截截的木頭。原來興建
計畫後來曾經修正過,它們進入了開挖範圍。拿尺量了其中兩棵的樹樁
直徑,分別是65和50公分。
這幾棵樹位於建地東北角的最邊緣處,設計時避開它們有那麼難嗎?最
東面邊緣的一排僅剩的大葉山欖大樹也還在等候最後宣判。中央研究院
近年來興建大樓有一趨勢,將建蔽率利用到上限。建蔽率以整個院區總
面積當分母來考量,新建大樓周圍替樹留下的空間和忠孝東路商圈一
樣,不再有校園的感受,充滿了壓迫感。
樓地板面積的決定權都在單位主管,一旦決定利用到上限,再多的救樹
努力都注定會失敗。中央研究院可以申請到源源不斷的營建經費,
換來的是大樹和綠地急速消失。
李遠哲院長在4月24日說道:「人人都可以從大自然學到許多東西,包
括美」,「地球過度被消耗----永續發展已是國際主流,點明了我們該
回歸大自然,回歸真善美」。 李院長也曾經說過:「最令我失望的
是,雖然院裡宏偉的大樓林立,但過去院區的發展似乎欠缺全面而完善
的規劃。在不知不覺間,院區不但失去了寶貴的綠地,失去了中心地
帶,同時也失去了大家走動的空間」,「以後應盡量把院內已有的較低
舊樓或危樓拆掉,在原地興建大樓,向上發展,儘可能提升有限土地的
使用效率。」,「希望全院同仁都能表現出社區自治的精神,積極參
與,並提供寶貴的意見。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同為改善院區環境而努
力」。這些話對中央研究院還適用嗎?
今天在news.yahoo.com看到一則新聞「How trees survived Silicon
Valley」。文中提及在1960年代,加州矽谷大開發時期去掉了很多大
樹,包括羅斯福總統親手種植的一棵加州紅杉。當地的居民組織了護樹
團體,但是阻擋不了財團的推土機。這些團體並不因此卻步,在多年的
堅持努力下取得了居民的共識,現在矽谷的任何開發案不准傷害到任何
一棵大樹。
現在的中央研究院正處於類似1960年代矽谷的大建設階段,如果不能加
速成長進入保育階段,自然美將會永遠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