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中央研究院回覆本社區十二項訴求

壹、回覆中研社區協進會中研協090323號函主旨一之說明:
敬請貴院立即停止在目前規劃的基地上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本院推動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之興建係為配合國家政策、發展國家重點科技,並協助我國產業順利轉型,以延續我國在全球產業之整體競爭力。案經行政院經建會第1332次委員會審議通過,並經行政院97年9月2日院臺科字第970037343號函核定。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主要提供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及參與跨領域研究專題相關人員進駐使用,其中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為院內既有研究單位,而跨領域研究專題則為整合院內既有生命科學及數理科學相關研究群組進行之研究,並肩負延續本院基礎研究及國家科技發展之使命,故本大樓之興建自有其重要性。
再者,本院刻正配合國家重大建設發展政策,與國科會共同辦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該園區依國家既定政策定位為以創新研發為主之國家級生技研究園區,在任務上則定位為銜接本院跨領域研究之成果,作為我國生技產業轉型之基礎,並設定以生醫轉譯等研究及協助將研究成果技術移轉以促進產業升級之育成中心為主要開發內容,開發期程訂於民國100年國防部撥交土地,預計105年完成園區之開發。就計劃內容而言,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兩者在國家政策定位及任務分工之設定上是不相同的,而期程上跨領域科技大樓之空間需求甚殷,亦無法配合「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之開發。是故,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無法納入「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內設置,且開發時程上有立即興建之必要性。
貳、回覆中研社區協進會中研協090323號函主旨二之說明:
一、 反對在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
中研院答覆:
進駐本大樓包括: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應用科學研究中心、跨領域專題研究人員及相關公共儀器,其中僅跨領域研究專題有部份化學生物、天然物、疫苗等實驗室,為降低社區區民之疑慮,本院擬將跨領域研究原核定進行之專題計畫,包括:「新興病毒及感染疾病研究」及動物等所需之相關研究空間移至未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則留置於院內相關研究大樓(化學所)。對於各種可能污染源均將採取最高標準處理(詳見六)。
二、 確定行政大樓在外,實驗大樓在內的興建原則。
中研院答覆:
本大樓之規劃設計將以行政與研究室空間面對社區,實驗室空間配置於基地南側遠離社區為原則,以降低對社區環境之影響。
三、 跨領域大樓基地內縮三十五公尺,應從研究院邊界算起。
中研院答覆:
本案基地腹地最窄處為75公尺,建物寬度(單走道)約需28公尺,如退縮35公尺,跨領域大樓僅距細生所2公尺,已無空間,不甚合理。未來本案建築物與社區間之配置規劃方向將儘量朝保留完整空地努力,最少退縮20公尺。
四、 跨領域大樓量體太大,請院方考慮縮小。
中研院答覆:
依基地條件及需求空間量,本案擬興建地上最多8樓之建築,為避免量體過大,除主建築退縮外,本案將利用造型變化,外露陽台及空中花園等虛化量體,以降低視覺上的衝擊。
五、 要求勿將大樓進出口設在七十巷。
中研院答覆:
本大樓之主要進出口計畫設置於院內,並不會設置於70巷,惟車道進出口設置於研究院路二段70巷10弄(中研市場西南方),此方案為因應本大樓啟用後,開放部份地下停車空間供中研里民夜間使用所設,其設置位置亦是最不影響北側70巷社區生活品質之方案。
六、 要求有效消除跨領域大樓對環境的污染。
中研院答覆:
1. 本案原依法應取得四項綠建築標章,本院承諾將致力於取得六項綠建築標章,包括:「日常節能指標」、「水資源指標」、「綠化量指標」及「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等,以提高本建築對環境品質要求之標準。
2. 本院將分階段針對院區既有建築進行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廢水及廢棄物處理等進行調查與改善,今年度(98年)已編列3千餘萬進行化學所環境改善計畫,並擬定「中央研究院空氣品質監測與改善計畫」(詳附件一)及「中央研究院環境影響預先通報及處理機制」(詳附件二),以確保全院區及週邊社區的環境衛生及安全性。
3.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在設計階段即以符合國際相關環境標準為目標,施工過程中亦將符合工安環保法規之要求,並於完工啟用後實施嚴格之環境管控機制,使環境品質超越國際標準之上。其處理原則說明如下:
設計階段:
(1) 設計規劃初期針對目前計畫及未來預期計畫之使用需求和實驗物品種類進行詳細調查,在細部設計階段即針對各實驗物品特性選擇最適當處理設備規劃。
(2) 排氣處理設備能力將依據實驗室同時使用量進行規劃,故處理能力保證將超過實際排放需求量。
(3) 考慮選擇噴射式風機,將處理完之氣體送至高空與大氣混合稀釋。
使用階段:
(1) 排氣處理設備設具自動維護功能,可確保設備正常處理能力。
(2) 專人定期採樣檢測。
4. 實驗室廢水方面,依據近三年中央研究院廢水處理場之廢水水質,其原水之化學需氧量約為150 mg/L,生物需氧量約為55 mg/L,懸浮固體物則為92 mg/L。上述水質依臺北市下水道管理規則第十九條之規定,皆能符合納管標準。
5. 在廢水收集、接管規劃方面,中研院於97年6月27日與式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訂立「院區污水下水道工程委託技術服務採購案」契約,辦理本院院區及宿舍污水管線埋設工程之規劃、設計及監造事宜,刻正辦理細部設計中,預計98年年中發包施工,99年底完工後即接入衛工處污水下水道管線中。屆時將廢水處理廠將停止運作並配合院區整體規劃拆除相關設施,而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啟用後之廢水將於該大樓經前置處理,達納管標準後,再排放至台北市污水下水道中。
6. 有關本大樓可能產生噪音污染之設備系統,規劃策略說明如下:
(1) 針對直接安裝於建築物外的設備,如空調冷卻水塔,排風機等產生噪音的設備,將採用效率較高等級的設備,將設備本身噪音降低,再針對設備設置隔音、消音的裝置,如消音箱、隔音板或圍牆等,將噪音降至合環保署日/夜間要求的噪音管制標準。
(2) 發電機噪音污染控制。
(3) 設置住宅型消音器,控制測試及運轉之噪音。
(4) 設置發電機黑煙處理器,減低排煙污染。
七、 請貴院有效削減既有噪音污染。
中研院答覆:
本院對於院區既有建築之使用可能造成研究院路二段70巷鄰房之噪音干擾,業於97年12月16日委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完成現場監測工作,根據監測報告書結果,擬於本院細生所、生醫所進行噪音改善工程,刻正辦理規劃、設計及監造團隊招標事宜,預計於98年下半年完成噪音改善工程。此外,對於全院區之例行性或突發性噪音,將透過前述「中央研究院環境影響預先通報及處理機制」之執行,使院內同仁及鄰近社區居民預先知情以為因應。
八、 請儘早進行綠廊營造。
中研院答覆:
本院刻正積極規劃建立串聯全院區之生態綠廊系統,期能提供院內同仁及鄰近社區居民更優質的休閒活動空間。

其規劃構想主要是以蔡元培館周邊小森林為中心向院區北側發展,經水稻田、生態池、動物中心通達北側中研社區,此計畫將於院區污水下水道工程完成接管之後陸續拆除污水處理廠及生命科學建築群組之溫室,並配合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工程之興建,重新整合規劃該區域之開放空間與綠地。區域中之動物中心原定之遷建計畫配合國家政策暫緩,長期目標本院仍計畫將整合動物中心遷建後之土地,予以再利用並綠化,營造完整的生態綠廊步道系統。
此外,本院亦將積極辦理中軸綠蔭大道(研究院路102巷)之改造,並漸次延展綠廊範圍以串聯人文館後山之生態步道。
同時,跨領域大樓新建工程亦將因應工程順序及工區動線,配合工期調整施作,及早進行綠廊營造。
九、 請公開有關跨領域大樓所有資料。
中研院答覆:
本院辦理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新建工程前,於97年4月30日舉行環境影響評估公開說明會,其後有關環境影響評估歷次初審會議之會議記錄及相關資料皆公開於環保署之官方網站。
本案業已完成專案管理及規劃設計監造建築師之遴選與簽約,刻正辦理基本設計階段,其規劃設計時程預計至98年底完成,並於99年動工興建,本大樓之規劃、設計、興建過程將加強與鄰近社區居民之溝通,透過邀請社區居民代表參與會議討論、建立定期溝通機制等方式,公開本案相關資料,以減少因不了解所造成之恐慌、疑慮與誤會。
十、 要求在籌建及興建過程各種會議有正式的社區代表參加。
中研院答覆:
本院為加強與鄰近社區之溝通管道,於跨領域大樓籌建委員會中邀請兩位服務於本院擔任研究員之社區居民(呂光烈教授、謝蕙蓮教授)為代表,參與籌建委員會之相關會議,社區居民可透過社區代表表達意見,並能於各項會議前及會議後充分掌握本大樓籌建委員會之最新決議與工作執行進度等資料。同時,本院於98年3月27日所召開之本案籌建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中亦邀請社區代表出席表達社區居民所共同關切之議題。未來本大樓建立公共藝術之過程,亦將邀請社區代表參與。
十一、請在跨領域大樓提供回饋性的社區活動空間。
中研院答覆: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於完工啟用後將提供社區回饋性之活動空間包括:
1. 本大樓地下室將提供部分汽機車停車位供社區夜間停車使用。
2. 本大樓之大型會議空間將開放中研里里民租借舉辦社區團體活動或集會使用。
3. 本大樓將規劃圖書室提供中研里里民良好的閱讀空間。
4. 開放空間結合公共藝術、綠地,提供社區民眾良好的景觀視野及戶外休憩活動場地。
5. 提供社區免費或優惠參與院內相關活動及表演。
6. 將不定期舉辦環境安全衛生教育講座,廣邀中研里民免費參與。
十二、 請保留遷離後的動物中心、與其北邊綠地、以及跨領域大樓與社區間的緩衝綠帶,並做成正式的永久性的決策。
中研院答覆:
本院對於該區域之綠地及開放空間,已有保留既有綠地,並重新規劃為生態綠廊之構想,跨領域大樓與社區間之緩衝綠帶亦為本案設計重點目標。此外本院亦計畫建立串聯全院區之生態綠廊系統,配合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工程之興建,重新整合規劃該區域之開放空間與綠地;國科會動物中心原定之遷建計畫配合國家政策經行政院核示暫緩,長期目標本院仍計畫將整合動物中心遷建後之土地或四分溪認養加蓋、整修、認養之土地予以綠化,營造完整的生態綠廊步道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