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社區美景--大花紫薇、射干以及阿勃勒花開時節


























研究院路上的大花紫薇盛開了,
社區西側河堤兩旁的射干也來湊熱鬧,
還有,公園裡的阿勃勒也不甘寂寞喔!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處理中研院跨領域大樓說明(簡明版)

中研社區協進會處理中研院跨領域大樓案說明
(簡明版)


向居民報告

反對中央研究院在緊鄰人口稠密處,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經過:

說  明:中研院興建巨型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對鄰近的社區環境產生嚴重衝擊,社區居民自始即表示反對。經理監事會多次交涉及陳情,均未得到回應。直到2009年2月中研院聘定建築師設計,第一次建築配置圖將實驗室設在貼近社區方向,大樓內並設有機實驗室。理監事會發現事態極為嚴重,即正式行文中研院要求變更計畫,隨即展開一系列抗爭與交涉。

具體行動:自2009年3月至6月期間,社區理監事會和環境監督小組一再提出要求停建,要求遷出跨領域實驗室,及各種減少對社區環境影響的訴求。具體行動詳如附表。

暫時結果:
1.中研院拒絕停建。
2.中研院答應:
(1)減小建築物量體,從十樓減為八樓。
(2)應允有機化學實驗留在化學研究所,病毒實驗移到未來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3)從院界退縮至少20公尺。
(4)實驗室在內,面向研究院內;研究及行政空間在外,面對社區。
(5)提供社區回饋性空間。
(6)承諾在動物中心遷出後,保留為綠地。
(7)成立監測委員會,社區和院外代表佔多數。
(8)盡速改善研究大樓長期既有之環境汙染問題。(噪音、空氣……)

未來行動:
1.繼續要求停建,強調興建決策是錯誤的。
2.繼續提出減輕對社區環境影響之訴求。
3.嚴密監督興建工程及大樓營運。

l 理監事會備有本案處理說明完整版。
l 請至中研社區部落格查閱http://academicvillage.blogspot.com/
l 亦可E-mail至hlmj@tp.edu.tw索取電子檔。

中研社區協進會 2009.06.16日

附表:中研社區協進會反對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具體行動表
2008年
l 理監事會多次對跨領域大樓提出異議。
中研院沒有回應
2009年2月
l 建築師第一次設計藍圖,建築配置對社區極為不利。

2009年3月11日
l 理監事會正式行文中研院提出12項訴求。
l 中研院 4月10日正式回覆。
2009年3月16日
l 理監事會去函中研院要求派員參加於3月22日參加居民大會回覆所提訴求。
l 中研院院長指派副院長等來大會說明。
2009年3月22日
l 居民大會上,許多居民提出反對興建的意見
l 本會居民大會通過決議要求中研院停建。
l 中研院王副院長、劉副院長等到會說明
2009年3月24日
l 正式行文中研院要求停建。副本送民意代表。
l 中研院於4月10日 回函拒絕
2009年3月27日
l 社區代表參加中研院跨領域大樓第一次籌建委員會。
l 會議主席表示願回應社區居民訴求,調整建築規劃。
2009年4月08日
l 本會正式行文環保署要求嚴格審查該案,並以電子信向所有環評委員提出訴求。
l 環保署於4月12日回文邀請參加環評大會。
2009年4月16日
l 社區代表參加中研院跨領域大樓第二次籌建委員會提出停建的意見書。
l 會議主席表示不能接受停建意見。但確認依社區意見進行六項變更。
2009年4月18日
l 社區與中研里聯合反對興建跨領域大樓簽名連署。並將連署名單送交中研院及環保署。

2009年4月20日
l 社區代表在環保署176次環評大會發表反對興建的意見。
l 環評大會決議將該案退回初審。
2009年4月29日2009年5月07日
l 4月29日理事長以電子信向院長提出遷建跨領域實驗室等建議。

l 5月07日院長與理事長會面協商。
l 王副院長來函表示拒絕。
l 5月23日院長回信,但未回應遷建要求。
2009年6月01日
l 理事長參加中研院第三次籌建委員會會議。
l 翁院長主持會議,有意回應社區訴求,但未再做進一步具體變更決定。
2009年6月05日

l 社區代表至環保署參加第四次環評初審會,強調居民反對興建跨領域大樓,要求移出排放有毒揮發性溶劑和酸液廢氣的實驗或實驗室。
l 環評委員及中研院回應社區要求成立長期監測委員會。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中研社區協進會處理中研院跨領域大樓過程說明

完整版正文(附錄詳本部落格已發布文件)
(完整版附所有附錄,全部計三萬八千餘字,無法印發給各住戶,也無法張貼在佈告欄。完整版紙本存放在祕書長處,可供查閱。簡明版正由祕書長安排印製中,即將發送到各住戶信箱)

一、.本會第十四屆理事會於3月11日去文中研院就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之興建提出十二項訴求(中研協090311號文)。
12項訴求簡要如下:
1.反對在跨領域大樓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2.確定行政大樓在外實驗大樓在內的興建原則。
3.跨領域大樓基地內縮三十五公尺應從研究院邊界算起。
4.跨領域大樓量體太大,請院方考慮縮小。
5.要求勿將大樓進出口設在七十巷。
6.要求有效消除跨領域大樓對環境的汙染。
7.對貴院有效消減既有噪音汙染。
8.請儘早進行綠廊營造。
9.請公開有關跨領域大樓建築所有資料。
10.要求在籌建及興建過程各種會議有正式的社區代表參與。
11.請在跨領域大樓提供回饋性的社區活動空間。
12.請保留遷離後的動物中心、與其北邊綠地、以及跨領域大樓與社區間的緩衝綠帶,並做成正式的永久性的決策。
全文詳附錄一,可至本社區部落格http://academicvillage.blogspot.com/(4月10日)查閱。

二、本會第十四屆理事會於3月16日再去文中研院邀請派員前來3月22日會民大會回應十二項訴求。當天該院王惠鈞副院長、劉兆漢副院長、陳水田總務組主任、陳星皓專門委員受翁院長委託前來回應本會所提要求。
中研院於4月10日正式回文答覆。

三、會員大會通過臨時動議,要求中研院勿在目前預定地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本會於3月24日再去文中研院要求書面回應十二項訴求,並知會會員大會決議請中研院勿在目前預定地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中研協090323號文)。
公文主旨如下:
一、敬請貴院立即停止在目前規劃的基地上興建跨領域科技大樓。二、敬請貴院正式回覆本社區提出的十二項具體訴求。全文詳附錄二,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2日)查閱。

四、中研院3月27日召開第一次跨領域大樓籌建委員會會議,應允本社區派代表參加會議。社區由李陸洋和瞿海源代表參加。
會中,瞿海源和李陸洋代表社區發言提出要求停建等訴求。
與社區有關的會議記錄如下:
(一)院內針對中研社區協進會所提之十二項訴求,已於上周座談會中口頭簡述說明,預計下星期以正式書面答覆。
(二)關於既有存在之問題改善方面,目前院方已努力進行改善,包括:噪音(去年開始即針對老舊機電設備進行更新,以減低頂樓冷卻水塔之低頻噪音問題。另針對現有噪音,將採取隔離之方式逐一改善)、臭味(主要是廢水處理廠定期清除污泥時產生,其氣味應不致對人體造成傷害,未來待本院污水下水道系統工程完成後,污水可直接排放至下水道不經廢水處理廠,此問題即可解決。部分無法直接排放部分,會再另外處理)。
(三)針對社區居民對本計畫所提出之意見,院方有誠意改善既有問題,並朝最高標準方向努力。
(四)關於縮小大樓量體方面,院方會針對需求單位之使用情形做通盤考量,所節省之經費將作為提升建物周圍環境品質之用。
(五)關於對社區居民具體回饋事項方面,本棟大樓未來可提供停車場供社區居民優惠停車,會議室及圖書室等設施供居民申請使用。
(八)針對使用單位提出之「奈米實驗室」係指「奈米等級之精密實驗室」,而非從事奈米相關之研究或實驗,為避免名稱造成誤解,爾後將以「超精密實驗室」之名稱呈現。
(九)院方於本週主管會報中已建議編列預算,作為未來環境改善之用,對於本計畫之興建並要求施工單位減少衝擊。
(十)本計畫未來將針對量體大小、與鄰里關係等方向為考量進行規劃,待確認使用內容後將再進一步討論。
全文詳附錄三,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4日)查閱。
五、本會4月8日正式去文行政院環保署(中研協090408號文)請求勿核定中研院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環保署(環署綜字第0980031008號)於4月14日回文告知可在4月20日前往環評大會旁聽。
本會致環保署公文如下:
主旨:一、中央研究院籌建跨領域科技大樓嚴重影響社區環境,敬請貴署拒絕通過該興建計畫,二、中央研究院興建計畫迄今尚未規劃完備之環境汙染防制計畫,請貴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詳實審閱中央研究院對審查意見之回覆是否具體切題。
全文詳附錄四,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5日)查閱。

六、4月10日中研院正式來文回覆本會十二項訴求(中研院總務字第 0980093960 號文)。
回覆簡要如下:
1.敬請貴院立即停止在目前規劃的基地上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答覆:無法同意
2.反對在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
答覆:本院擬將跨領域研究原核定進行之專題計畫,包括:「新興病毒及感染疾病研究」及動物等所需之相關研究空間移至未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則留置於院內相關研究大樓(化學所)。對於各種可能污染源均將採取最高標準處理。
3.確定行政大樓在外,實驗大樓在內的興建原則。
答覆:同意
4.跨領域大樓基地內縮三十五公尺,應從研究院邊界算起。
答覆:未來本案建築物與社區間之配置規劃方向將儘量朝保留完整空地努力,最少退縮20公尺。
5.跨領域大樓量體太大,請院方考慮縮小。
答覆:依基地條件及需求空間量,本案擬興建地上最多8樓之建築,為避免量體過大,除主建築退縮外,本案將利用造型變化,外露陽台及空中花園等虛化量體,以降低視覺上的衝擊。
6.要求勿將大樓進出口設在七十巷。
答覆:同意
7.要求有效消除跨領域大樓對環境的污染。
答覆:
1.本院承諾將致力於取得六項綠建築標章。
2.本院將分階段針對院區既有建築進行噪音污染、空氣污染、廢水及廢棄物處理等進行調查與改善。
3.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在設計階段即以符合國際相關環境標準為目標,施工過程中亦將符合工安環保法規之要求,並於完工啟用後實施嚴格之環境管控機制,使環境品質超越國際標準之上。
4.實驗室廢水方面,近三年廢水處理場之廢水水質,依臺北市下水道管理規則第十九條之規定,皆能符合納管標準。
5.在廢水收集、接管規劃方面,預計98年年中發包施工,99年底完工後即接入衛工處污水下水道管線中。
6.有關本大樓可能產生噪音污染之設備系統,規劃策略說明如下:
(略,詳細說明見附錄五)
8.請貴院有效削減既有噪音污染。
答覆:關於細生所與生醫所部分刻正辦理規劃、設計及監造團隊招標事宜,預計於98年下半年完成改善工程。對於全院區之例行性或突發性噪音,將透過「中央研究院環境影響預先通報及處理機制」之執行。
9.請儘早進行綠廊營造。
答覆:正積極規劃建立串聯全院區之生態綠廊系統。跨領域大樓新建工程亦將因應工程順序及工區動線,配合工期調整施作,及早進行綠廊營造。
10.請公開有關跨領域大樓所有資料。
答覆:本大樓之規劃、設計、興建過程將加強與鄰近社區居民之溝通,透過邀請社區居民代表參與會議討論、建立定期溝通機制等方式,公開本案相關資料。
11.要求在籌建及興建過程各種會議有正式的社區代表參加。
答覆:同意
12.請在跨領域大樓提供回饋性的社區活動空間。
答覆:同意提供停車位、圖書室、會議室、休憩等空間
13.請保留遷離後的動物中心、與其北邊綠地、以及跨領域大樓與社區間的緩衝綠帶,並做成正式的永久性的決策。
答覆:原則同意
全文詳附錄五,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4日)查閱。

七、本會環境監督小組於4月15五日會議(出席者九位)建議在中研院第二次跨領域大樓籌建會議提出要求停止在現址興建。於4月16日籌建會上,理事長代表社區提出新的一份要求停建的公文(中研協090415號文),並在籌建會上宣讀重點。主席王惠鈞副院長在會議中仍然堅持無法停止興建,但允諾盡量減小量體做好環境保護及提供對社區友善的設計。
再請停建公文如下:
主旨:籲請貴院重行規劃跨領域科技大樓之興建基地
公文中就中研院追求學術層面考量、就改址建於新園區之規畫考量、就空氣污染層面考量、及就院區整體規劃層面考量,要求停建。
全文詳附錄六,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5日)查閱。

中研院第二次跨領域大樓籌建會議與社區有關的決議:
(三) 針對社區居民提出院區鄰近居民罹癌之比例較高乙節,未來院方將進行全面性的流行病學調查,調查對象包括院內人員及週邊社區居民。
(九) 本院配合國家政策借予財團法人國家實驗動物中心之土地,若經行政院審議通過支持該中心搬遷計畫,遷移後所歸還之土地,本院承諾將逐步規劃為永久綠地及開放空間,並串聯院內既有及規劃中之生態綠廊,提升院內及社區之生活環境品質。
(十) 本院與國科會於202兵工廠現址一隅共同辦理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計畫,其定位為以創新研發為主之國家級生技研究園區,乃屬國家政策,並不符合跨領域計畫之使用目的,故中研社區協進會建議本棟建物遷移至該園區之構想實不可行。
(十一) 本院承諾未來將陸續改善院內各棟建物環境污染等問題,並要求本大樓各使用單位提出未來研究計畫清單,俾利建構本院最高品質之研究大樓。
(十二) 對於社區居民之意見與訴求,院方會展現最大誠意改善既有問題,並計畫透過里長、電子網路公布欄或院內週報方式公告社區,達到院內資訊透明化,並於合法合理之情況下提供相關回饋措施予社區。
全文詳附錄十。

八.本會環境監督小組於4月15日開會商議,決定會前提供環評委員本社區有關興建跨領域大樓案表示反對意見。理事長將致環保署公文及更中研院再請停建公文及意見反對興建的意見摘錄以電子信於4月16日,傳給16位環評委員。
意見摘錄詳見附錄七。


九、4月17日,本會發動「反對中央研究院在緊鄰人口稠密處興建跨領域科 技研究大樓」連署,經中研里楊里長同意,由中研里辦公室主辦,本會協辦,推動連署。兩天內中研里連署有三百多人,本社區連署有兩百多人。連署名單於二十日環評大會時送交環保署及全體環評委員。
連署書簡要內容如下:
反對興建計畫之八大理由:污染長期,危害難估;汙染類多,防治不易;緊鄰市場,恐汙食物;高度擁擠,空間緊迫;已有場所,無亟需要;生技園區,整體願景;環評要求,未恪辦理;留白美化,平衡創意
全文見附錄八,可至本社區部落格(4月15日)查閱。

十. 4月20日本會由理事長瞿海源、前理事長陳進華、社區理事張萬全前往環保署參加環評大會,由瞿海源和張萬全代表社區以旁聽身份發表意見(書面意見摘錄即附錄八),中研里楊立凡里長也以旁聽身份發言、主席因中研院原規劃地上十樓及地下二樓,但已變更設計為八樓,環境影響說明書仍然是舊的規劃,裁決本案重新審查
環保署176次環評大會有關跨領域大樓決議簡要如下:
本案建築量體已變更,應退回專案小組再審。
另有南港居民及中研社區陳情資料如附。
詳見附錄九

十一.中研院於4月22召開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臨時緊急籌建會議,此次未邀請社區代表參加。會中請總務組陳水田主任與社區聯絡溝通。陳主任來電子信表示要向本會理監事做簡報,理事長要求進行協商及談判,雙方堅持不下。最後陳主任表示他無權來社區協商。

中研院跨領域大樓籌建會422緊急會議與社區有關決議:
(三)針對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興建案,本院將與中研社區協進會理監事、里長及其他社區代表,於互信之基礎上持續進行溝通協調。
詳見附錄十一。

中研院總務組陳水田主任與理事長往來電子信詳附錄十二。

十二、理事長於4月30日寫電子信給王惠鈞副院長,要求釐清來社區簡報還是協商。王副於5月1日回信,表示中研院已接受社區諸多意見,希望社區也接受中研院的修改過的規劃案。
王副院長來函大要如下:

First, as we stated in our meetings, four chemistry PIs initially to be assigned in the new building have decided to stay in the current Institute of Chemistry Building.

Their research contents in term of materials used are no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resent AS institutes. As we promised, we will provide a list of commonly used materials for your "Neighborhood Council". If your council memb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AS life science research, we will be happy to arrange a tour in some relevant institutes. As to the waste chemical/biological materials, they are and will be handled by the strict rules already established by the EPA. For the possible air "pollution", our safety contractor has demonstrated how they will build probably the best building on campus. As to the size of the building we have already lowered of the building height from the originally design of 10 floors to 6+8 floors. Moreover the visual impact has also been minimized as much as possible. It is not possible to use the budget to build two sub-buildings at two different sites as it violates the original approved goal. We intend to have an "interdisciplinary" or "integrative" design so that new ideas can be generated by having different researchers in the same building. All your alternatives are either not practical or creating other serious problems. We have listened to your concerns on many occasions. I think it is fair and appropriate your entire council, not just you, listens to our side of story.
全信詳見附錄十三

十三、理事長於4月25日去函(電子信)所有中研院跨領域大樓籌建委員,詳細介紹本社區

十四、理事長於4月29日寫兩封電子信給翁啟惠院長及王惠鈞副院長,第一封提出對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的新的建議,主要是要求將跨領域實驗部分遷出。第二封提出對國家生技科學園區將聯外道路移至北側防汛道路。
翁院長於5月4日約定在5月7日下午五點半會見理事長討論這兩件事。
第一封信有關跨領域大樓內容如下:

院長、副院長鈞鑒:
跨領域科技大樓太貼人口稠密的社區,鄰近居民甚為不安。主要還是對於跨領域實驗可能造成的複雜而不可預知的汙染有很大的疑懼。身為社區居民及社區理事長,又在本院任職,一直在思索並找尋兩全的方案,再三考量,覺得將跨領域實驗室部分全部移遷往本院其他地方興建,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可清除居民對實驗汙染的疑慮,又可大幅減少建築量體。個人多次前往本院跨領域實驗室幾個可能移遷的地點觀察,發現有五個可能的地點。特別花了些時間做了初步的評估,特向鈞座提出,懇請惠予考慮。
說明及相關地圖詳見附件。
瞿海源敬上
該信附件,即向院長所提移出跨領域實驗室的建議,詳見附錄十四,
可至本社區部落格(6月7日)查閱
十五、中研院翁院長請他的特助梁啟銘先生到理事長在社會所的研究室協商。5月5日下午四時四十分,梁先生偕同總務組陳水田主任及陳星皓專員在瞿海源研究室協商。大體討論了將跨領域實驗部分遷出的可能性。關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東邊聯外道路設計,中研院與社區意見一致。

十六、本會環境監督小組於五月六日集會(出席者八位)商議理事長與翁院長會商時社區應提意見。

十七、五月七日下午五時二十多分至六時四十分左右,理事長與翁院長會談。院長大體肯定社區所提意見,但並無決定,允諾考量各項建議後,約時間再談。
提交院長之意見書主要內容如下:
1.必須做好跨領域科技大樓環境影響評估,特別要加強對鄰近社區之環境影響分析及有效防制環境汙染的規劃。
--原來的環境影響說明書非常粗糙,對社區環境的影響都沒有給予嚴謹的評估,也完全沒有考量社區居民意見。
--在環境影響說明書中,應具體承諾跨領域科技大樓絕不從事有機化學、病毒研究、奈米生醫等危害環境較嚴重的實驗,此項承諾應是永久性的。
--在環境影響說明書中,應具體承諾成立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環境監督小組,每年定期檢驗該大樓使用狀況,小組應有鄰近社區代表參加。
--在環境影響說明書中必須要有替代方案。

2.在跨領域科技大樓方面,
--請中研院將跨領域「實驗室」移出,另覓地興建,或至少將跨領域「實驗」移出。
--請規劃在施工期間具體有效的防治環境汙染措施。
--請澈底解決中研院汽機車停車問題,尤其要解決中研院工作人員在鄰近社區停放大量機車的問題。
--請盡速完成中研院既有的防制環境汙染的各項計畫與工程。應對各項防制汙染工程及計畫提出明確時程。

全文詳見附錄十五。


十八、理事長寫電子信給翁院長請他回覆五月七日所提意見。

往返電子信如下:
5月20日再致函翁院長
院長鈞鑒:
院長接見談社區對跨領域科技大樓及國眾生投研究園區意見,已快兩週,不知道是否已有什麼決定。本週五我們社區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而下星期三跨領域科技大樓籌建委員會要開會,都要討論此案,您的決定就很關鍵。
瞿海源敬上

5月23日翁院長回函
I am sorry for the late response as I have been traveli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to you and to learn your concern about the new building. We are working very hard under the budgetary and regulatory constrains to address your concerns. I can assure you that the new development will make the environment safer and cleaner, though it may affect the view of some residents. While we are finalizing the pla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also have to make sure that Academia Sinica has to have the state-of-the-art facility in order to be competitive.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concern and understanding.Chi-huey
全文詳見附錄十四,可至本社區部落格(6月7日)查閱


十九、五月二十二日接獲環保署來文通知六月五日將舉辦第五次初審會議,並附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

二十、五月二十二日,本會第十五屆第二次理監事會第一個討論案,即在討論在持續進行以上各項行動後應如何再理監事會決議如下:
1. 繼續要求中研院將跨領域實驗室遷出。2. 就中研院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向環保署專案小組第四次初審會提 出意見與要求。在會前,將意見與要求傳給出席會議的環評委員。3.派代表到環評大會旁聽提出社區的意見與要求。4.請環境監督小組繼續密切注意情勢發展,採取因應措施。第十五屆第二次理監事會會議記錄請見附錄十六,社區部落格(5月22日)

廿一、五月二十五日第三次監督小組會議(出席者八位)討論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根據會議決議,幾位成員分工撰寫意見書,經兩次透過網路傳送意見書給理監事會及監督小組成員提供修改意見,於六月二日定稿後即傳給環評委員。
意見書有八項訴求:
1.社區居民主張勿在目前規劃基地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2.中研院應積極與社區溝通保障居民生活權益
3.中研院移出可能排放有毒揮發性溶劑和酸液廢氣的實驗室或實驗
4.請中研院簽署承諾書並成立監測委員會
5.中研院應補提實際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
6.請中研院有效解決施工期間嚴重的空氣及噪音汙染等問題
7.請中研院有效解決相關的停車問題
8.其他
全文詳見附錄十七,可至本社區部落格(6月7日)查閱。

廿二、六月一日,翁啟惠院長親自主持籌建會,本會理事長與中研里楊里長列席參加,會中理事長表達多項意見。會議記錄有關社區部分如下:

(二) 基地鄰社區側,種植較高之原生種樹木,並考量將北面之臨時停
車場區域綠美化,以增加植栽、減少對社區之衝擊為原則。
(三) 本大樓各使用單位之研究內容,均須經過院長同意後,方可進駐
使用,另有關跨領域專題研究之內容,以不造成鄰近社區環境污
染為原則。
(四) 針對院內既有建物之污染防治,本院預計逐年編列大額經費改
善,譬如今年已編列3000 萬元優先改善汙染較嚴重之化學所,
後續將作全院區之空氣檢測之控管及設備改善。
全文詳見附錄十八,可至本社區部落格(6月7日)查閱

廿三、六月五日理事長和陳章波、陳昭容、余麗娜、張萬全,和楊立凡里長,列席環保署第四次初審會議,並原則上根據意見書(附錄十七)發言。初審會議決議要求中研院成立環境監測委員會(本會意見書第四點第3項),要求中研院成立環境安全中心,要求中研院提出周邊標準(即除排放標準外要測度實際影響到周邊環境的標準)。至於我們移出部分實驗室的要求,在書面和口頭都提出了,但並沒有環評委員提到或支持。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如何發布社區通告?理事長瞿海源

十五屆理監事會成立以來,經常在社區部落格發布社區消息(已發布34則消息 ),經常透過網路向理監事報告(至少已發了12個通知,28位理監事有24位可收到電子信),也常常在各棟佈告欄張貼有關資訊。
但是許多好鄰居還是不知道社區理監事會和祕書處做了什麼事,甚至還抱怨理監事會沒做什麼事。
另外,以往發給每戶「好鄰居」社區通訊,也有許多鄰居就當作廣告就處理掉。
請問要怎麼發布社區消息,鄰居們才能收到?請大家提供解決辦法。

以前美國甘迺迪總統的名言是「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
我們不敢問你為社區做了什麼,只是要讓眾鄰居知道我們已經為你做了什麼!怎麼才能讓大家知道呢?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理事長與中研院翁院長往來電子信件

4月29日致翁院長及王副院長電子信
院長、副院長鈞鑒:
跨領域科技大樓太貼人口稠密的社區,鄰近居民甚為不安。主要還是對於跨領域實驗可能造成的複雜而不可預知的汙染有很大的疑懼。身為社區居民及社區理事長,又在本院任職,一直在思索並找尋兩全的方案,再三考量,覺得將跨領域實驗室部分全部移遷往本院其他地方興建,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可清除居民對實驗汙染的疑慮,又可大幅減少建築量體。個人多次前往本院跨領域實驗室幾個可能移遷的地點觀察,發現有五個可能的地點。特別花了些時間做了初步的評估,特向鈞座提出,懇請惠予考慮。
說明及相關地圖詳見附件。
瞿海源敬上

懇請將跨領域實驗室自跨領域科技大樓移遷至他處興建
以消除鄰近居民疑慮並有效減小建築量體
建議幾個可能移遷的地點
一、建議將跨領域實驗室移遷至院區其他地方,既可消除居民對實驗汙染的疑慮,又可大幅減少建築量體。
分兩棟來興建,在預算執行上應該不是問題,可能的問題是跨領域實驗室部分若移到生多中心現址,則建成完工時間會比較晚。

二、在地圖上以及到實地觀察,可考慮移遷至下列地點(如附圖):
1. 基因體中心西側,緊鄰基因體中心,大概只需再佔用少部分水田。
2. 水田旁舊農舍。可能現在是植物所存放農具,可允諾在新大樓樓下設一儲藏室提供使用。
3. 基因體中心左前方。此處空地不小,應有足夠空間可使用。
2.3.可合併考慮,因兩地相鄰近。
4. 生化所與分生所中間舊溫室。面積不小,應夠用。有些跨領域計畫是生化所在規劃,若建於此,應可有更好的合作效果。(2.3.也都有4的效果)
5. 生多中心現址。生多中心遷到新大樓之後,即可將跨領域實驗室建於此。
(地圖略)

5月12日再致函翁院長
院長鈞鑒:
謝謝您很有誠意地聽取社區有關跨領域科技大樓及國家生計研究園區的意見。
當天準備了反對在鄰近人口稠密社區興建跨領域樓的連署名單,在見您的時候,一時沒找到。
現在連同反對興建的聲明一起補傳給您。
雖經院方一再展示善意及改變興建計畫的承諾,但是鄰近居民對跨領域大樓實驗室之設置仍然非常恐慌極為不安。
既使中研院提出無汙染的保證,社區居民在主觀上也還是無法接受。
懇請院長深刻了解社區居民這種對維護清新及安全生活環境的強烈需求,務必將跨領域實驗部分移到其他地方興建。
海源敬上


5月20日再致函翁院長
院長鈞鑒:
院長接見談社區對跨領域科技大樓及國眾生投研究園區意見,已快兩週,不知道是否已有什麼決定。本週五我們社區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而下星期三跨領域科技大樓籌建委員會要開會,都要討論此案,您的決定就很關鍵。
瞿海源敬上

5月23日翁院長回函
I am sorry for the late response as I have been traveli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opportunity to talk to you and to learn your concern about the new building. We are working very hard under the budgetary and regulatory constrains to address your concerns. I can assure you that the new development will make the environment safer and cleaner, though it may affect the view of some residents. While we are finalizing the pla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also have to make sure that Academia Sinica has to have the state-of-the-art facility in order to be competitive. Thank you again for your concern and understanding.Chi-huey


5月27日致函翁院長抗議會談時已送出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
院長接見我討論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時,院方其實已經將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送環保署,於是社區對跨領域大樓興建的諸多重要意見,就完全不被考慮。
個人對院方這樣的做法覺得非常意外,也甚為不解。
我們在五月二十二日及五月二十五日分別舉開社區理監事會及環境監督小組會議,仍然堅持要求中研院將跨領域有關化學合成及產生有害廢液廢氣之實驗室或實驗,遷出跨領域科技大樓。
(遷出有關實驗的空間可改為生命科學圖書館之類,實驗則移到原國衛院大樓)
我們也仍然要求中研院要簽定承諾書,在跨領域大樓在未來不進行上述有關實驗,並成立監測小組,長期檢驗。
仍然非常期待院長考量實驗不宜太接近社區,也考量在十年二十年後,很難控制這棟大樓的實驗研究方向。
瞿海源敬上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新建工程」第3 次籌建委員會會議紀錄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新建工程」第3 次籌建委員會會議紀錄
一、開會時間:98 年6 月1 日下午4 時00 分
二、開會地點:本院行政大樓2 樓會議室
三、主 持 人:翁院長啟惠 記錄:黃群真
四、出席人員:
王惠鈞、葉義雄、李文雄(吳俊宗代)、呂光烈、謝蕙蓮、張亞中、
蔡明道、姚孟肇(蕭傳鐙代)、孫以瀚、李定國、陳水田、陳星皓
五、列席人員:
儀器中心:林建城
總務組:曾國材、鄧鏡廷、詹千靚、林鴻志
中研社區協進會代表:瞿海源
中研里里長:楊立凡
專案管理:江其文、洪玲萍
建築師:陳潔生、嚴緯勇、黃建彰、呂理俊
環評廠商:黎德明、姜佳伶
六、簡報:(略)
七、討論:(略)
八、結論:
(一) 針對本棟大樓之設計規劃決議如下:
1. 高樓層外牆色彩以淡化處理減少壓迫感為原則。
2. 1 樓行政空間以「生多中心」及「應科中心」為主,各單
位之主任及副主任辦公室應規劃於1 樓與該單位行政空
間一起。
3. 「200 人會議室」調整為多功能交誼廳設計。
4. 實驗室隔間牆系統採「乾式輕隔間」設計為主。
5. 行政、研究空間設置輕鋼架天花板,實驗室不設置輕鋼架
天花板。
6. 樓板設計荷重以「500 kg/m2」設計為主,並配合局部特殊
需求增加荷重強度。
7. 屋頂之設備需做好噪音防制工作。
(二) 基地鄰社區側,種植較高之原生種樹木,並考量將北面之臨時停
車場區域綠美化,以增加植栽、減少對社區之衝擊為原則。
(三) 本大樓各使用單位之研究內容,均須經過院長同意後,方可進駐
使用,另有關跨領域專題研究之內容,以不造成鄰近社區環境污
染為原則。
(四) 針對院內既有建物之污染防治,本院預計逐年編列大額經費改
善,譬如今年已編列3000 萬元優先改善汙染較嚴重之化學所,
後續將作全院區之空氣檢測之控管及設備改善。
(五) 院區美化委員會建議內容如下,供設計單位參考:
1. 建構生態廊道,節能減碳。
2. 跨領域大樓周邊生態廊道營造區域涵蓋動物實驗中心北
側現有綠地,兩區結合成一體營造。
3. 草地生物多樣性的建構與維護。
4. 排水道草溝化並與滯洪池連結。
5. 植栽全面選用台灣原生種植物。
6. 直立壁使用遮陽板,不用玻璃帷幕。
八、散會:下午6 時20 分

社區居民對中研院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的建議(6月2日)

一、社區居民主張勿在目前規劃基地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
對於中央研究院在緊鄰人口稠密社區執意興建高度爭議性之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社區居民表示堅決反對。在四月十八至十九日兩天有五百多居民連署要求中研院停止在現址興建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在連署書中指出八項理由,茲摘錄重點如下:1. 中研院對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迄今尚無具體規劃防制極為複雜且難以評估之各種汙染,發生事故風險大。若對緊鄰居民造成傷害,事態將極為嚴重。該大樓可能服役60年,其污染是長期的,其危害將難以估計。2. 跨領域研究的汙染物種類多,成分複雜,防治不易。3. 該大樓緊鄰公有市場,有數個月的風向恰將排出汙染物吹進市場,直接污染食物,易釀成公共危險。4. 中研院生命科學各所的地形和建築目前已處於高度擁擠的環境中,鄰近重劃區將興建數棟高層大樓,該院區的緊迫程度將更突顯,幾無迴旋空間。5. 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原規劃使用單位目前雖無專用建築,但已利用該院既有建築設備從事研究,並無立即興建專用大樓之需要。6. 中研院應空出興建跨領域大樓的基地空間,加以美化,加以整治,植入創意,營造綠廊,平衡該地區的擁擠,在多棟建物間有些許留白,有些許美意,有休憩和透氣的空間。

二、中研院應積極與社區溝通保障居民生活權益
在2009年三月之前,中研院只有三次對少數居民代表及民意代表單向宣示興建計畫,完全未理會社區所提意見。三月中至四月中,中研院回應中研社區協進會正式去文具體訴求,修改部分興建計畫。興建計畫的修改,主要是減小量體,從十層樓減為八層樓,退縮與社區房舍之距離,重新規畫實驗室在內行政及研究室在外(靠社區方向),遷出有機及病毒實驗等。在四月二十日之後,在修改環境影響說明書時期間,中研院拒絕與社區再積極溝通。雖然該院於四月二十二日緊急籌建會決議「與社區協進會理監事、里長及其他社區代表,於互信之基礎上持續進行溝通」,但代表進行溝通者堅持向社區協進會理監事進行簡報,拒絕進行協商。本會理事長直接向中研院翁院長提出要求移出跨領域實驗室或實驗之計畫,翁院長於五月七日主動約見本會理事長,本社區向院長提出書面建議(詳見附錄一)。院長承諾考慮所提建議,再約見回覆。然十二日之後,並未有回音,理事長去電子信詢問,翁院長回覆僅稱將努力興建較安全較清潔(safer and cleaner)的建築,並未具體回應社區所提要求。幾乎在翁院長約見本會理事長時,中研院已經向貴署送出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於是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完全未再納入本社區四月中以後的重要建議。

六月一日翁院長主持跨領域大樓籌建會議,對社區新的訴求有些善意的回應,但尚需落實。

我們要求中研院以後無論興建跨領域大樓的計畫如何改變,都應有誠意地尊重居民意見,勿進行單向的說服,應更積極主動提供有關興建計畫各種有關資料與資訊,在互信的基礎上,進行雙向溝通,有效回應居民之訴求。

三、中研院應移出可能排放有毒揮發性溶劑和酸液以及廢氣的實驗室或實驗
鄰近中研院規劃興建的跨領域大樓是稠密的住宅區,社區居民自始就反對興建這個龐大而又有實驗室的大樓。因為實在太貼近社區了(參見附錄二空照圖)。其間令居民感到最恐慌不安的是大樓實驗廢棄物對環境的嚴重影響。

根據中研院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將進行天然藥物及小分子藥物研發,生質能研發,醣蛋白級生物分子技術研發等(第5-3頁)之生物與化學實驗室,這些實驗所可能產生的有毒揮發性之有機溶劑和有毒酸氣的氣體污染項目,例如:丙酮(acetone),乙醚(ethyl ether),正己烷(hexane),正戊烷(pentane),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苯(benzene),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三氯甲烷(chloroform),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石油醚(petroleum ether),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氯乙酸(trichloroacetic acid),甲醇(methanol),乙醇(ethanol),四氫呋喃 (tetrahydrofuran),三乙胺(triethylamine),以及鹽酸(hydrochloric acid),硝酸(nitric acid),甲酸或蟻酸(formic acid),乙酸或醋酸(acetic acid)等均為一般熟知在生物與化學實驗室會大量且常用的有毒揮發性有機溶劑和酸性溶液。由其每月實驗室廢棄物的排放量(第5-13頁)高達230公斤(此為未揮發的有機溶劑和酸液量)來看,就可推斷將會有更多量(重量與體積)的已揮發有機溶劑和酸液氣體分子漂浮在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的周遭空氣中。既使實驗室裝有排煙櫃,但依其最高90%的吸附效能來說,也有10%的有毒揮發性有機溶劑和酸液的分子會溢散出來,排放在周遭的空氣中。

這些有毒揮發性有機溶劑和酸液的分子,可經由呼吸、或皮膚接觸到而使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眼睛、皮膚、肺、肝、腎和心臟中毒,而產生暈眩、頭痛、困倦與嘔吐的現象,中毒輕者可能會造成反射機能喪失功能、感覺麻痺、意識喪失,嚴重者更可能致癌而喪命。

同時,在研究大樓中,以後要從事什麼實驗研究,根據研究機構的習慣,很難有效控制。在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後,就很可能從事更多可能會嚴重影響環境的實驗,會進而為害社區居民。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堅決要求中研院將可能排放有毒揮發性溶劑和酸液以及廢氣的實驗室另行在中研院院區內其他地點興建。或至少要將實驗移至院內其他建築內進行。

實際上,社區也向中研院提供實驗室可遷建的五個地點,經過進一步評估,至少有三處空間可做為跨領域實驗大樓的基地。(詳見附錄三)

四、請中研院簽署承諾書並成立監測委員會

如上列第二點所述,跨領域大樓實驗極可能產生有毒揮發性之有機溶劑和有毒酸氣的氣體污染等,然而該大樓之工程環境監測計畫(表8-8,第8-32頁)中,所列施工期間與營運期間所列之空氣品質監測項目均屬一般城市中空氣汙染所監測的項目,並未規劃該大樓進行天然藥物及小分子藥物研發,生質能研發,醣蛋白級生物分子技術研發等生物與化學實驗室所可能產生的廢液廢氣。因此,我們鄭重要求:
1. 為確保中研院跨領域大樓之長期營運不危及鄰近社區居民的安全,在營運期間(含規劃設計中,施工中及啟用後)應執行環境監測。
2. 請中研院簽定承諾書,承諾在跨領域大樓永不從事會排放有毒揮發性有機溶劑、酸液和廢氣之各類實驗。
3. 為達成有效監測,本社區協進會要求中研院向貴署承諾成立環境監測執行委員會,負責監測項目之釐定,品管及公信力之相關工作.該委員會不得少於9人,且應有1/3社區成員, 1/3院外公信人士組成. 該委員會審定監測項目,研判監測結果及評估風險並定期公告.此項承諾應為該案有條件通過之一條件.

五、中研院應補提實際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
中研院在替代方案方面,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仍舊抄襲舊的環境影響說明書,提出零方案和地點替代方案,實際上卻明確說明不可行,也就是等於沒有提任何替代方案。對於零方案,中研院表示「可能阻滯中央研究院之發展,有負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之使命」,不予採納。在地點替代方案方面,則稱「本案五建物皆位處中研院所屬土地,符合本案開發目的及用途,若另覓土地則造成原有土地閒置,土地使用不得其所」。建物當然是在中研院所屬土地興建,而所謂土地閒置,乃是中研院極度忽視環境生態的關係。中研院院區綠地愈來愈少,這些規劃為建築基地的有些真的應該保留為綠地。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所在地就屬於應該保留為中研院的綠地。

中研院應該補提實際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其實,因應社區居民的要求,中研院已經正式允諾將「『新興病毒及感染疾病研究』及動物等所需之相關研究空間移至未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設置。有機化學實驗室則留置於院內相關研究大樓(化學所)」。意即,中研院可以有具體的替代方案。社區居民建議移建部分實驗室至五個替代地點,也就是具體可行的替代方案(詳第三點)。


六、請中研院有效解決施工期間嚴重的空氣及噪音汙染等問題
多位環評委員多次對防治跨領域科技研究大樓施工期間汙染問題,表示嚴重關切,中研院本身也認定跨領域研究大樓施工時噪音汙染屬嚴重影響等級。中研院對這個問題所提解決方案一直難以符合環評委員的要求,社區居民也對大樓施工期間產生的各種汙染感到惶惶不安。中研院務必更認真地有效解決此項汙染問題。

七、請中研院有效解決相關的停車問題
中研院現有之停車問題已經很嚴重,在興建跨領域大樓等新建築使停車問題更加惡化,環評委員也一再要求中研院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中研院在答覆中,及新的環境影嚮說明書中也提到了短中長程計畫。但是整體計畫的效益不甚理想,就與社區有關的停車問題而論,中研院並未提出真正有效的計畫,所提計畫難有實質效益。

例如,中研院在短期計畫中「建請轄區警方及交通相關單位,加強針對院區週邊道路及巷弄違規停放之汽、機車進行開立罰單及拖吊措施,以迫使貪圖便利之員工將車輛停入院內更可維持周邊巷道之暢通」。實際上,中研院員工在社區巷道停車,尤其是機車,很少是違法或違規的,有關單位不可能加以取締。同時中研院並沒有規劃足夠方便其員工停車的停車場,既使迫使員工不在社區巷道停車,也沒地方可以讓這些員工停車,於是問題並沒有解決,社區還是到處有中研院員工停車。建議中研院在五個正門以外的側門內興建足夠機車停車位,方便員工停放機車。

中研院就整體停車問題應該再仔細而務實地檢討目前所提短中長期計畫,規劃更積極的解決方案。

八、其他
1. 對既有環境汙染問題的解決與改善應訂出明確時程。中研院現有之環境汙染問題相當嚴重,為社區居民長期詬病。在本興建計畫中,中研院也一再強調要解決這些舊的環境汙染問題。然而,至今中研院並未有效執行,在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中也沒有具體計畫及計畫執行等明確時程。中研院應儘速有效解決既有的汙染問題,並訂定明確的時程。
2. 增建大樓地下層的問題。由於中研院變更十樓為八樓,就將空間移轉到地下層。地下層往社區方向擴建,東北側部分已離中研院院界僅三至五公尺左右,可能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植樹範圍將過於狹小(附錄四)。

盧貝松的「拯救地球」演到11日--陳宗憲

上星期五全球同步上映盧貝松監製之「拯救地球」紀錄片,是一 部兼顧生態和社會學的難得好紀錄片。 昨天去華納威秀看了這部片,觀眾不到二十人。這種票房會讓台 灣的觀眾在以後看不到類似的紀錄片。去捧個場吧。 影片幾乎都是在直昇機上拍攝,由地球一些未被破壞的美麗景觀 開始介紹地球水、礦物資源的起源,再由藍綠藻、植物說明氧氣 的產生和碳被森林植物固定。 由仍使用人力的非洲農村說明人類由有農業開始定居。在用人力 的時代,人和大自然取得平衡。石油和因此來的廉價電力,讓人 口在過去五十年間暴增成原來三倍,也形成許多超級大城,遠離 了自然資源,並讓許多河流的水被截取而無法流入大海。資源的 過度使用,森林的濫墾、濫伐改變了氣候--- 後段地球暖化的部分等於是以實景拍攝補充了高爾的那部影片, 實地拍攝了全球各地冰河的消失和北極的融冰。整片影像很美, 即使是在報導人類破壞的一面,像是國家地理雜誌的風景片。是 生態演變的完整實景報導。 如果有選擇,選英文發音的場次。中文配音粗超單調,糟蹋了動 人的畫面。只有信義威秀晚上10:20 左右場次是英文發音,只演 到本星期四(11日)。